首页 都市 大艺术家

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733章 震撼登场

大艺术家 七七家d猫猫 3016 2024-07-02 12:32:56

头晕目眩,这应该是所有观看完“血色将至”之后观众的想法,最后一场戏犹如烟花般绽放之后,那冷静至极的一句“我完事了”,再搭配激昂欢快的小提琴音乐,将座无虚席的电影院观众震得脑袋上一片金星闪烁。

当大屏幕上再次出现“血色将至(There.Will.Be.Blood)”的字幕时,刹那间,所有观众集体起立,用最响亮的掌声为电影送上了自己的赞誉。那雷鸣般的掌声发自内心、来自灵魂。这不是电影节,也不是首映式,只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点映了;这里没有记者采访,也没有镁光灯关注,更没有电影主创人员捧场,在场的观众只是真心买票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普通人罢了,但即使如此,他们还是自发地起立鼓掌。不是为了作秀、不是为了鼓舞,只是为了将内心的感叹、赞赏、惊艳通过掌声释放出来,如此简单而已。

全体起立鼓掌,这样的画面在电影节或者首映式上屡见不鲜,如果是在多伦多,就算是再不被看好的电影,也毫无疑问能够赢得这样的待遇。但是在日常生活的电影院里,人们看完电影都离场了,谁还有起立鼓掌,不明所以的人甚至会嘲讽一句“作秀呢”,但此时此刻,大屏幕上“导演:埃文·贝尔”、“制片:埃文·贝尔”等字幕在滑动的时候,观众的掌声却越发炙热起来,那种内心涌动的情绪就好像源源不断井喷的石油一般,在激烈地翻滚着。

无论是纽约还是洛杉矶,仅有的两间上映“血色将至”的院线都是如此,电影结束之后全体观众起立鼓掌,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埃文·贝尔的支持,感谢埃文·贝尔奉献了一部如此精彩的作品。

“震撼登场!”这是来自“纽约时报”尼尔·达西的评论标题,他的开篇只写了一句话,“期待了整整半年的作品,埃文·贝尔没有辜负所有影评人的厚望,以傲人之姿震撼登场!”仅仅是这一句话,就可以看出尼尔·达西对于“血色将至”的推崇了。

在“老无所依”登场之后,几乎所有影评人都认为这部作品将横扫颁奖季,即使是受到无数热捧的“赎罪”,在王者气势上还是略逊一筹;而埃文·贝尔出品的“血色将至”则被一致认为是挑战“老无所依”最有利的竞争对手。

虽然埃文·贝尔今年九月份已经推出了“荒野生存”,但是从题材本身来说,“荒野生存”固然是受到了诸多赞誉,但还是太过小众了,无法与“老无所依”这个级别的巨鳄相提并论。影评人自然会更加期待堪称史诗之作的“血色将至”了,而现在,电影正式登场,显然,埃文·贝尔没有辜负影评人放在他身上的希望。

“野兽,完美主义者,骗子,凶手,狂妄……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丹尼尔·普莱维(Plainview)在‘血色将至’之中似乎愿意为了赢取合约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一切,但却唯独不愿意透露一丝关于他资深的浅显认识(Plain.View)。

这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道以来最伟大的表演,他总是冷酷而神秘地面对镜头,发音低沉、迅猛,没有丝毫内心变化的痕迹表露,不禁让人怀疑他的敏锐、狡黠与残忍完全就是一种天性。从眼神到神情,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用一种内敛到极致的方式呈现出来,那种深入骨髓的颤抖,让人拍案叫绝!

这同时也是埃文·贝尔又一次的巅峰之作,甚至超越了‘香水’之中的震撼。他依旧延续了自己的一贯作风,以一种客观的立场带着某种矛盾的赞赏与批判,将丹尼尔·普莱维这个角色勾勒了出来;而且还将整个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浓缩到了丹尼尔和伊莱这两个人物身上,不动声色地讲述出来。震撼,却是久久无法驱散。

埃文·贝尔以一种几近默片的方式拉开了电影漫长的序幕,在整整十五分钟的时间里,我们听不到任何一句意义清晰的台词,只有那嗡嗡的如同呻吟般咕噜着的弦音伴随着像肮脏小虫似的一次次爬下地表空洞的丹尼尔·普莱维。镜头之中那广袤荒凉的沙漠背景之下,人类的渺小被无限放大,那种强悍的大自然之中无情碾压渺小人类的压抑感,扑面而来。

然而更让人感觉压抑和震惊的画面,却出现在电影的最后十五分钟里,当所有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来时,疯狂最终战胜了理智——这不是一场矛盾对抗的结果,而是顺其自然的演化,镜头里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就像被魔鬼吞噬灵魂的黑色一般,一下又一下地挥舞着手中的钝器,砸向了代表信仰、也代表虚伪的伊莱·桑迪。

作为一部讲述石油大亨传奇人生的史诗作品,‘血色将至’对于习惯了好莱坞式大片的观众而言或许是平淡的。在电影的大部分篇幅里,画面所呈现的平静与沉默甚至让人无法感觉到有事在发生。然后恰恰是这种极为平静的审视,使它具备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大气与深刻。这似乎与‘香水’有着天壤之别。不同于‘香水’艳丽到纷繁的色彩,‘血色将至’没有任何一种明显的奢华符号来表现出人类在巨大财富面前可能引发的嫉妒与贪婪,相反是以宗教意义上的推动,在平淡到几乎接近黑白的画面上,悄无声息地勾勒出来。

上个世纪初石油繁荣的时代背景,在埃文·贝尔的镜头之中,剥离了鲜艳的色彩,呈现出一种具有原始气息的混沌和荒芜,这个缺水、种不出粮食、除了石油一无所有的地域需要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来改变自己在迅速发展之中的文明社会里的地位。于是,作为信使的保罗·桑迪带着‘上帝的旨意’找到了丹尼尔·普莱维,期望与野心在一种类似于荒原开垦的契机中得到了对接:丹尼尔对土地无情的开发使用开启了美国西部的广阔空白,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自身存在的巨大空白。

在‘血色将至’之中,一共有三位主角,丹尼尔·普莱维,伊莱·桑迪,还有埃文·贝尔。

丹尼尔·普莱维就是最典型的资本家,在不断重复着原始积累的掠夺者,他巧言辞令地说服当地人纳入他的统治版图,他贪得无厌地扩张着自己的帝国领域,他铁血冷酷地消灭一切阻碍,为了达到目的,他不折手段。工人的意外事故无法引起他的同情、养子的双耳失聪也无法阻止他的脚步,就连代表宗教信仰的阻碍也无法真正放缓他前进的步伐。也许,丹尼尔·普莱维就是2007年大屏幕上最可恶最邪恶最黑暗的反派人物了。

但又有谁曾经看到,他是孤单的,他渴望有一个陪伴之人能够阻止他进一步堕落下去:是的,他知道自己正在堕落,所以他尝试过抓住身边的支柱,先是H.W.普莱维,然后是亨利·普莱维,可惜的是,两个人都背叛了他,前者埋怨他,后者是冒牌货。于是,他彻彻底底堕入了黑暗,被内心的贪婪、欲望所吞噬。

伊莱·桑迪其实是另外一面的丹尼尔·普莱维,如果是丹尼尔·普莱维是站在阳光之下的恶魔,那么伊莱·桑迪就是披着光明外衣的邪恶入侵者。第三启示会,名字本身就暗示了其真实存在的本质,这是回响在‘旧约的喧嚣与躁动’和‘新约的救世福音’之外的第三种启示,是人类在认识到资深贪婪本性之后的无能为力与自我欺骗。伊莱对于名誉、尊重、金钱的不断需求,也就是本性贪婪的直接表现,这所有的野心都隐藏在他布道的‘圣人’皮囊之下,悄无声息地释放着那噬人的光芒,一直在伺机而动。

一直到遇到了丹尼尔,伊莱·桑迪的野心才一点点膨胀起来,最终毁灭了他自己。伊莱最后于丹尼尔的对峙,其实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对抗,也不仅仅是宗教与资本在扩张统治时的对抗,更是人性之中善与恶、贪婪与欲望、真实与虚伪的对抗。最终,真实就如同所有的‘真相’一般,还是占据了上风。

表面上看来,这就是一部‘以恶魔般的个人为核心的荒诞褐色喜剧’,但在埃文·贝尔却赋予了这个故事更加深层次的意义。也许,这是一个恶魔的故事,也许这个恶魔放弃了将不可计量的自然财富用于建立一个美好人间天堂的可能性,放弃了付诸于苍白无力的信仰来获取救赎的垂死挣扎,也放弃了——或者说被放弃了——情感牵绊对于欲望膨胀的制约,而是放任内心深处那种模糊的渴望不断胀大,超越了单纯对金钱、对权利的欲望,放任一种叫做‘野心’的负面情绪将所有一切吞噬。但事实上,没有那些他所恨的人,没有那些与他对抗的人,他也不可能独自完成这场悲剧。因此,这或许也是属于一个群体或者一个时代的寓言。

埃文·贝尔用他昏暗几近黑暗的镜头,讲述了一个‘因为压倒性的仇恨从而聚敛财富,最终被仇恨吞噬’的故事,这或许是一个不容易被理解的观点。但这个世界上究竟是否有这样一个人历尽其一生才发现自己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竟然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就连自己都厌恶的人。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发现本质的幻灭,需要时间和耐心,这一切就像电影的标题公开声明的那样,‘血色将至’。

在一声‘不’中,电影拉开了帷幕;最后,电影又以‘我完事了’画上了句点。在这一句‘完事(Finished)’之中,是否有人听到来自丹尼尔——或者说埃文——对自己的厌恶,而另外一层意思,显然就是完结、毁灭。

震撼心灵!埃文·贝尔再一次用他惊世的才华完成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尼尔·达西在“纽约时报”的影评之中,赞不绝口。

作者感言

七七家d猫猫

七七家d猫猫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