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锋立刻按照林远的指示,出动舰载一对塞维利亚发动攻击,在攻击之前,余锋向西班牙郑重声明:“如果西班牙再继续攻击直布罗陀,那中国海军航空兵将会毫不留情地打击西班牙所有城市。”
西班牙方面对余锋的警告不以为然,继续命令部队,对直布罗陀发动攻击。
西班牙军队这次动用了各种大口径火炮,包括三十门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十门155毫米牵引榴弹炮,四十门重炮,一起向直布罗陀轰击。
爆炸声不时在直布罗陀里面响起,由于重型火炮的发射间隔时间长,所以炮弹爆炸声听起来是断断续续的,一个爆炸响起之后,要隔上一段时间才会有另一个爆炸。
西班牙军队的炮弹很准,几乎每一枚都会精准地打在建筑物上,显然西班牙对打击直布罗陀,已经演练了无数次了。
余锋见到威慑不起作用,于是命令罗文率领四架舰载一空袭塞维利亚,塞维利亚距离直布罗陀只有一百公里不到的距离,舰载一很快就可以飞得到。
塞维利亚是西班牙的海军基地,里面停泊着四艘老旧的战列舰,西班牙国力衰微,没有钱去造新战舰,海防只能靠这四艘老旧的战列舰维持。
罗文在空袭的时候,特地选择了战列舰这样的军用目标,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仇恨,尽量少给中国树敌。
四艘老旧战列舰好像垂死的老人,停泊在码头上,罗文都懒得用昂贵稀少的反舰导弹了,直接发射了激光制导炸弹,炸弹在战舰上爆炸,将战列舰炸沉入海。
罗文将击沉四艘战列舰的消息报告了余锋,余锋再次给西班牙发出警告:“我们已经炸沉了你们的战列舰,如果你们再执迷不悟,我们将把塞维利亚整个摧毁。”
余锋在发出警告之后,命令蓝海舰上的电子战部队,锁定西班牙南部几个城市广播电台的发射频率,然后以同频率发射信号,信号强度远远大于广播电台的发射强度,确保每一部收音机收到的都是蓝海舰发射的信号。
余锋命令电子战部队,向西班牙南部几个城市发出这样的消息:“因为西班牙政府执意对直布罗陀发动打击,我舰队将不得不对西班牙南部城市发动毁灭性攻击,为了避免无辜民众伤亡,请民众立刻撤出城市,打击的城市名单如下……”
蓝海舰电子战部队将这条消息循环播发,只要有人打开广播,不管调整到什么接收频段,收到的都是这段消息,西班牙南部城市顿时陷入了混乱。
正如徐思远在战前分析的那样,西班牙在这场战争中只是一个投机者,所以西班牙没有做什么像样的战争准备,像英国和德国,在各个城市都挖了防空洞,经常举行防空演习,只要防空警报一响,人三分钟之内就可以进入附近的防空洞,每户家庭都准备了防空洞应急包,里面储备了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三天的水和食物。
西班牙的市民没有这样的准备,在面对可能到来的空袭时,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远远地逃离城市,到农村去,每家每户都开始往农村跑,西班牙市民有汽车的人很少,大多数都用马车或者驴车,汽车、马车、人群拥堵在大街上,整座城市一片大乱。
西班牙南部城市一片大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西班牙王国首都马德里,此时的西班牙王朝,国王是阿方索十三世,不过他此时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国内大权掌握在他的母亲——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女大公的手中。
西班牙曾经是一个殖民帝国,殖民足迹遍布南美、非洲和亚洲,可是进入十九世纪,国力一直衰败,南美洲的殖民地相继独立,非洲的殖民地也被列强瓜分,中国崛起后,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又被中国拿下。
在海外殖民地被纷纷瓜分的情况下,西班牙国内也不太平,1873年国内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王朝被推翻,建立了西班牙第一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仅仅存在了一年的时间,1874年,王朝复辟,一直到现在。
虽然王朝复辟了,可是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国的势力仍然暗流涌动,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女大公的统治地位也不是坚不可摧的,所以她打算收复直布罗陀,获得民众的拥戴,这才命令军队,趁中国和英国大战的时候,出兵收复直布罗陀。
可是现在,中国放出了空袭南部城市的“大招”,民众一片大乱,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女大公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无奈之下只能命令军队停止攻击,后撤一公里。
余锋对西班牙军队这个举动并不放心,他们才后撤了一公里,后撤一公里是什么概念,只需要十分钟不到的时间,他们就能再回来。
于是余锋指示前线的王其洲,找到西班牙军队指挥官,与其签订《临时停战协议》,协议规定,直布罗陀归中国所有,中国和西班牙互不侵犯。
西班牙军队的指挥官是一名少将,他见到中国来谈判的军官只是一名少校,颇为不满,可是他也没有办法,余锋是不会从蓝海舰上下来和他谈判的。
西班牙军队指挥官把《临时停战协议》的内容传回马德里,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女大公有心不从,可是没有那个能力不从,西班牙此时还在和葡萄牙交战呢,虽然双方的交战烈度不大,基本上就是在边境线上相互抢哨所,打一天也死不了几个人,可是那毕竟也是战争,也要消耗大量物力和财力,所以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女大公根本不敢再和中国交战。
玛丽亚·克里斯蒂娜女大公指示前线指挥官,签订《临时停战协议》,自此,与西班牙爆发的战争全面结束,这场战争堪称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奇葩的战争,没有之一,从开始到结束只用了不到八个小时的时间,因此被称为“八小时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