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自问,他尚未有养外宅的资格,但不管怎么说,眼下李衿都属于他的“禁脔”……人是他买的,身份是他给的,一个连前十多年经历都是假造的女人,在一个男权社会根本无法生存下来,必须要依靠别人活着。
最初只是一种买卖关系,但现在看来,倒好似成了沈溪的负担,在寻找到妥善解决方法之前,他需要安置和养着李衿。
李衿没有回报的资本,她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自己当作沈溪的外宅,像奴仆对待主人那样,向沈溪尽到侍奉的责任。
其实林黛和尹文跟李衿的情况很相似,她们也是无依无靠才留在沈溪身边,可她们跟李衿最大的不同,是她们对沈溪有情,沈溪对她们也有意,是真正的郎情妾意。
沈溪心里有些不舒服,就算他真的想把眼前的女人占有,也不想用这种主仆间简单粗暴的关系。
“不想走,就留下来吧。”沈溪面沉如水,有些惋惜地说道,“户部高侍郎的案子业已审结,李家行贿罪名成立,另外还无中生有编造了几个罪名……听说涉案人等多被发配边疆……”
李衿听到这话,先是一怔,很快泪水就流了出来。
若她还在牢里,也会跟她的家人一样被发配,有很大可能会被人买去为妾为婢,甚至是被青楼老板买去出卖身体,那她的一生都会因此而改变,如今被沈溪提前赎买出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沈溪年少有为,前途不可限量,若她能留在沈溪身边,将来为李家翻案也并非不可能。
还有一点,就是沈溪不会亏待她。
“贱妾……是否能见亲人最后一面?”李衿哭泣了一会儿,才带着哀求问道。
沈溪摇头:“你现在的身份,去见面只会害人害己,安心留在此处,到底李家并未有被判斩首之人……”
其实刑部上下都知道,李家倒霉不过是其财富遭人觊觎,加上攀附错了人,因此断案的时候都是高举轻放,男丁最终被判发配边疆做苦役,而女眷则留在教坊司和浣衣局,并未有谁获死刑。
也就是说将来能翻案的话,李家的人可以重获自由,说不得还可以追回部分资产。李衿知道,如今能给她这种希望的人,只有沈溪。无论是为自己的将来着想,还是为李家沉冤得雪留存希望,她都必须要留在沈溪身边。
在她心底里,就算不爱慕沈溪,但至少对沈溪有几分崇敬,知道沈溪是真心想帮她,心里面不讨厌这个人。
若真是被李家的仇敌或以前的商业竞争对手买去,就比如她曾经厌恶至极的周胖子,那她宁可去死。
沈溪并未久留,他跟李衿间少了感情基础。
二人从相识到其后相处,都是在误打误撞下发生,甚至从开始就没往男女感情方向发展,相互间只是交易和利用。到现在沈溪把她赎买出来,二人关系明确,那就是一主一仆,李衿就好像是一件商品一样,被沈溪买下,成为他的私有之物。
连生命都不属于自己的女人,根本不敢在沈溪面前谈任何条件。
……
……
乾清宫东暖阁,朱祐樘把几位心腹大臣找来,商量事情,第一件事便是确定出使达延部的使节。
这是最后一次商讨,只要商定就不会再作更改。
尽管谢迁、马文升和傅瀚三人曾为沈溪努力争取过,但眼下看来,弘治皇帝派沈溪作为正使出使鞑靼的可能性很大,甚至达延部那边也就等着这件事尘埃落定,与大明使节一起回草原。
“……陛下,老臣以为沈谕德年轻气盛,不足以当此大任。”
首先发言的,并不是谢迁等几位之前帮沈溪说过话的大臣,而是内阁次辅、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
与谢迁等人不想送沈溪去草原送死的原因不同,李东阳是不看好沈溪。
沈溪虽然做了不少事情,可在李东阳看来,还是太过年轻,涉及军国大事,绝对不能儿戏。
恰好是因为看不起沈溪,李东阳此举变相帮了沈溪一个大忙。
但工部尚书曾鉴却有不同的见解,禀奏道:“正因为沈溪年轻气盛,当多加磨练才是,前往草原宣扬大明天威不过是正常出使,一来一回用不上许多时间。再者,东宫讲官中,本就不缺他一个!”
曾鉴完全是有意责难沈溪,因为在佛郎机炮这件事上,谢迁和沈溪的所作所为,让他这个工部尚书下不来台,再加上曾鉴跟闵圭的关系还不错,闵圭一向对沈溪有成见,自然盼望沈溪出京受苦。
草原那等苦寒之地,什么都没有,再加上其内部叛乱,此番出使注定会有诸多波折,就应该让这小子多去受点儿磨练,让他知道朝廷是尊卑有别的地方……别以为你是翰林官,年纪轻轻就想在别人头上拉屎拉尿!
跟以往不同,朱祐樘并未挨个询问每个人的意见,见李东阳和曾鉴意见相左,便把挑选出使草原使节一事暂时放下,转了个话题:“倪尚书今日再次告病,之前他已接连上疏请辞,诸位有何见地?”
一个问题尚未解决,第二个问题又来了。
吏部尚书倪岳体弱多病人尽皆知,不过如今满朝上下,还真没哪个老臣能接替这个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位置。
历史上的倪岳,正是死在自己吏部尚书任上,同样是今年,只不过是九个月之后的事情。
关于倪岳之事,所有人皆缄默不语,最后朱祐樘看着首辅刘健,问道:“先生有何高见?”
刘健看了看身旁老眼昏花的马文升,道:“若倪尚书乞老归田,能担当吏部尚书职位的,恐只有马尚书一人。”
一句话便说明七卿的地位排次。
马文升论资历可比倪岳深多了,不过倪岳走的是翰林院升官的路线,当马文升在边关打拼时,倪岳舒舒服服地沿着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东宫讲师以及礼部右侍郎、左侍郎和礼部尚书的途径青云直上。
最后到倪岳担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时,马文升已经当了十多年的兵部尚书,为此马文升颇感不平,回到家中写了一首诗,其中便有“朝罢凭阑一黯然,独将心事诉苍天”一句,发泄心中的牢骚。
眼下倪岳终于又退了,若是直接提拔吏部侍郎上位,会显得不能服众。
这也是吏部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六部中若其他尚书出缺,或以尚书之间平调,或以侍郎升之,唯独只有吏部尚书,掌管着天下官员的官帽子,基本都是从德高望重的老臣中抽人员接任。
这也是为何要在屠滽致仕之后,把倪岳从南京兵部尚书职位上调到京城的根本原因。
朱祐樘点了点头,连他自己也觉得让倪岳继续当吏部尚书有些太难为人了,自从去年年底倪岳卧床不起,如今已有近一个月未参加朝会,吏部的事情可拖延不得。同时朱祐樘也觉得,马文升足以当得起吏部尚书之职。
“但……”
朱祐樘依然有些迟疑,“这样一来,兵部尚书便出现缺额……”
“陛下,不是有刘尚书吗?”
尤侃侃谢迁此时站了出来,等他把人选提出来,这次不但弘治皇帝,在场所有大臣都点头赞同。
不管这些大臣以前服不服刘大夏,但刘大夏现在在延绥打了一场大胜仗,振奋军心士气,而且刘大夏一向是弘治皇帝倚重的实干之臣,经常为皇帝走南闯北,如今立下大功,人也六十好几了,是时候回京享清福。
相比而言,六部中户部尚书管着钱袋子,似乎比起兵部尚书更尊崇些,但大明以武立国,兵部尚书在六部排行中位列第二,这也是倪岳调任南京礼部尚书后,下一个职务是兵部尚书的根本原因。
对于皇帝来说,军权肯定要掌握在放心的人手里,而对刘大夏来说,兵部尚书比起殚精竭虑打理钱粮的户部尚书要轻省许多,正好可以养老。
可问题又来了,马文升接替倪岳,刘大夏接替马文升看起来都很好,可问题是谁来接替刘大夏的户部尚书职务?
户部可不是人人都能干,光会耍嘴皮的人,到了这任上肯定做得一团糟,就像刘大夏能力这么强的人,在户部尚书任上这两年,做得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弘治朝晚年,大明财政赤字愈发明显,只是有着之前的积累,才未出现大的问题。可现在北关相继经历战事后,国库空虚的问题又摆在了明面上。
李东阳进言:“陛下,老臣以为右都御史佀钟德才兼备,或许可执掌户部。”
佀钟跟马文升、李东阳的关系很好,历史上,恰好是佀钟接替周经为户部尚书,也是因为沈溪的到来,历史发生偏转,刘大夏中途插了一脚成为户部尚书,才让佀钟一直在右都御史的任上一干就是多年。
“好,那此事就这么定了。”朱祐樘在征求众人的意见之后,把人事任免就此决定下来。
朱祐樘是个喜欢听人意见的皇帝,不但六部尚书,连内阁大学士的任免也基本是由七卿和内阁大学士自己提出,再经过稍微商讨之后做出决定,这也是明朝容易出现朋党的根本原因,很多官员都是可升可不升,但若朝中有人,那升官就容易,否则就有很大的可能一直籍籍无名,在一些无关轻重的职位上憋屈至死。
朱祐樘有散会之意,刘健提醒道:“陛下,那出使鞑靼之人?”
“这个……”
朱祐樘就差直接把沈溪的名字点出来了。
谢迁突然走上前,道:“陛下,老臣这里刚收到一份上疏,是沈谕德呈递上来的,请陛下御览。”
所有人均诧异地打量谢迁,虽然听说过谢迁跟沈溪走得近,但现在居然替沈溪递上疏,这就有点儿僭越的意思。
你内阁大学士不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吗,人人上疏都由你来转递,那通政使司是留着干什么的?
朱祐樘接过后耐着性子看了看,发现里面的内容见解独到而精辟,其中提到关于对草原各部族分化离间之策,深合朱祐樘之心。
朱祐樘心想:“这简直跟朕心中想法如出一辙,就好似朕肚子里的蛔虫!”
“谢爱卿,这真是沈谕德所写?”
朱祐樘脸上涌起灿烂的笑容,让所有人莫名其妙。
“正是。”
谢迁禀奏道,“沈谕德虽然年轻,但对边疆之事多有见地,如今又在延绥镇立下功劳,只怕鞑靼人会因此而对他进行拉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