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点点头,说道:“方孝孺,你是宋卿最看重的弟子,你说说,你怎么看?”
方孝孺出列说道:“臣以为刘老夫子与何大人所言都对。”
朱元璋微微一笑,说道:“方卿,你这是怕得罪人吗?”
“臣不敢。”方孝孺说道:“臣蒙恩师所教,不敢不竭尽赤诚以奉君上,君上所问,只有直抒胸臆,不敢有丝毫隐瞒,亦不敢畏惧人言。臣言两位所言皆对,因为治理天下,有道有术,道则,万古不变之至理也。曰仁,曰义,曰忠,曰孝。天不变,道不变。不管天下变成何等模样。都会有人教天下人,忠孝仁义。然,做事就有权变之心。何事当权,何事当变。此间种种,皆曰术。道唯一也。术者万端。”
“是以,刘老夫子所言极是。何大人所言也对。”
朱元璋说道:“好一个道唯一也,术则万端。这一件事情就到此为止。今日仅仅谈重修明史之事。”
从今日这一番言论来说。方孝孺是比刘三吾高明。
方孝孺这一番话,将何夕这一套新东西全部划为术。不管何夕怎么厉害,也都纳入儒门框架之内,偏偏让人不能反驳。他将儒家高度概括,不提什么理学,经学,这个学,那个学。单单是忠孝仁义这四个字。
真是万古不破。
让何夕怎么驳?让朱元璋怎么驳?
朱元璋也不可能说,不让遵从忠孝仁义吧。
朱元璋忽然将话题拉过来,也是知道,方孝孺这番话,已经到了尽头。说不得了。
“今日见了何夕的史才。”朱元璋说道:“重修元史之事,诸卿以为如何?”
刘三吾说道:“陛下,臣以为何大人才高绝伦,特别是史才上,天下无人能及,而今还在国子监,实在是沉沦下僚,太浪费人才了。臣请调何夕入翰林院,参与修订元史之事。”
何夕听了暗暗苦笑。
官场上的为你好,可不是真为你好,有很多事情就是以为你好名义做的。比如而今这一件事情。
何夕在国子监是副手。如果按何夕奏折上的来做,那么他就能在国子监中独立门户,宋讷也拿他没有办法,而如果他进入翰林院的话,那就是资历最浅的翰林。即便有朱元璋支持,有些事情也轮不到他。
更不要说,翰林院之中有多少大儒,多少资历深厚的大佬。别的不说,单单说刘三吾,他是绝对能碾压何夕。何夕在国子监面对的也不过是宋讷,而到了翰林院,就不知道面对多少大佬了。
“陛下,”何夕连忙说道;“臣谢过刘大人抬爱。只是臣刚刚入仕,很多事情还不懂,在国子监做事就已经很吃力了。不敢登翰林院之门。而且臣也说了。此次修史,不同先前,需要很多新方法。故而臣先请在国子监挑选一些人先行学习一番,今后再开始修史。还请刘大人见谅。”
刘三吾说道:“陛下,其实臣请何大人去翰林院,是有一点事情担心何大人弄不清楚。”
朱元璋说道:“哦,朕看何夕就很不错。还有什么地方不妥?”
刘三吾说道:“正统。陛下登基,以明承元统,以安天下。之前修史,就以此为根基。而今何大人却没有一言及此。臣以为何大人到底是年轻,事情想得没有那么周全。是以还是以国子监祭酒宋讷等方正老儒指点一二吧。”
刘三吾点出来修元史,从来是一个政治工程。
正史,估计除却司马迁的《史记》之外,都是政治工程。甚至政治作用也要胜过其他作用。元史自然也是。这也是为什么,连修元史的宋濂本人都承认,他修的元史很有问题。但是这个在学问上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大儒,最后不得不将这个自己也觉得不好的元史付梓。
虽不愿意,实不得已。
但是何夕在之前修史意见中,从来没有提起过。
朱元璋说道:“何夕,你怎么想?”
何夕深吸一口气,心中暗道:“刘三吾果然敏锐。”
是的。何夕对于明承元统。是很有意见的。
正统这东西,其实代表着政治倾向,立什么为正统。就代表着什么样的政治倾向。
承元统有没有好处?
自然是有好处的。
在元朝之前,北方被辽金统治了百余年了,对南宋根本没有什么思念了。即便是韩林儿是以宋朝的名义起兵。但是对士大夫以及地面豪强来说,宋朝的名头实在不够。
继承元统,对于统治北方。收纳北方的人才是很有用的。
从当初的北伐诏书上,就能看出来。对蒙古,色目,女真等族,一视同仁。
而士大夫们之前也承认元朝为正统,很多人都在元朝做过官,元朝为正统,那么这些士大夫们在元朝的政治资本在明朝都有所继承。
反过来,如果不承认元朝为正统。
那么,如何定义元朝。元朝不是正统,自然是蛮夷了。
当初效力于元朝的士大夫又该怎么定义?
但是有其利自有其弊。
甚至明代后来很多大儒都不愿意承认元朝为正统。
就是因为元朝如果是正统的话,在儒家华夷之辨上就无法解释,许衡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这种无耻之极的汉奸言论。就无法根除。因为这一番话,是元朝正统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元朝如何是正统,那么华夷之辩,这个儒家传统题目就要倒。否则就要以许衡这种汉奸言论为根本。
这令很多大儒无法接受。
在何夕这里就又不一样了。
何夕对儒家内部怎么解释不是太清楚。
他很清楚一件事情,工业革命之后,自然会掀起民族主义的狂潮。在何夕看来,大抵是教育普及到了最基础的个人,每一个人都会重新进行身份认同。
之前这些最底层的百姓,是没有民族意思。当他们进行身份认同之后,民族这个东西,自然而然地再次形成。
这是必然。
工业革命。必须要普及教育,普及教育之后,民族主义狂潮必然掀起。
而元朝的存在,就会成为一个死结。
如果承认一个异族王朝是华夏正统,很多事情都不好做。也不利团结大明最多的人口,也就是汉族。
其次,否认元朝是正统。与何夕之前说的话,也是相对的。那么元明易代,就不是简单的朝代更迭,那就是中华文明第二次的起点。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本身就没有意义,就要看赋予什么意义了。
不同的解释,有不同的意义。而解释本身却没有意义,有意义的解释之后的决策。
元朝是正统与元朝不是正统。对于大明政策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只是这一件事情影响重大。不是轻易可以动手的。别的不说,单单说大明北方边境守军。有多少是鞑子降军。甚至有不少是元朝王公直接投降的。在招降残元部众的时候,对元朝的定义不同,影响力也是不一样的。
可惜,何夕这一点小心思,被刘三吾给看穿了。
何夕沉吟片刻,并没有直接回答,说道:“留梦炎此人该如何评价?”
朱元璋一愣,苦笑说道:“你这小子,好了这事情再论吧。刘老夫子说得对。你啊,有些事情还是不明白。还需要多学学。暂且在国子监待着吧。修史事关重大,且等他数年吧。”
不得不承认,何夕出的题目足够刁钻。
留梦炎与文天祥,可是齐名的人物,不过一正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