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汉祚高门

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1499章 无勋不袭

汉祚高门 衣冠正伦 2771 2024-08-04 08:59:31

除了一众因功得授的文武群臣之外,在这场封授大典中,还存在着一些特例。

比如温峤、陶侃、郗鉴、祖逖等人,他们虽然不曾一日为梁臣,但也都是功勋卓著,志存诸夏。

永嘉之后诸胡大祸,本就不是一家一户之血泪劫难,而大梁的新兴也绝不只是寻常的改朝换代,这些人的功业同样不只局限于对于晋室一朝的效忠,对于诸夏元气之保全功不可没!

大梁虽然一断前朝,概不承认晋世所有官爵遗泽,但是对于这几人还是给予了功业保留的肯定,俱都追授郡公,由子孙降袭传承。

其中温峤封为阳曲郡公,由其子温放之袭为县公。其实按照温放之本身于辽东所创功事,得爵已是绰绰有余,但是眼下朝廷还未完全收复辽边,此功暂且不述。

只不过在温放之袭爵之余,另给殊待使得温峤可以加荫一子,温式之授为乡侯,也算是皇帝对于这个连襟的一点关照。

陶侃追封庐陵郡公,由其孙陶弘以县侯袭之,延嗣其业。

郗鉴追封为东莞郡公,由其子郗愔以县公袭之。但是郗愔其人逐虚而避实,后代中若无出色子孙振兴家业,郗鉴这一番功业能传承几代,世道时流也是多不看好。

至于祖逖,则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论及功业之著,推为南渡第一都不为过,但是很可惜所托非人,其弟祖约逆乱江左,转投羯国已是罪实确凿。

但是幸在祖约儿辈不绝,涌现出祖青这样一个令人激赞的后人,奉玺归国也算是一偿旧罪。借着这个机会,大梁朝廷也重新恢复祖逖生前誉望,追封为范阳郡公,由其子祖道重以县公袭之。

除此之外,为了表示对于祖青孤直坚韧之赞赏,皇帝陛下特旨加封祖青为忠勇伯。其实按照祖青献玺之功,再高未尝不可得,但毕竟其父底子太潮,而且这一份功劳大半已经寄在其伯父祖逖身上,对于祖青难免就不能以常功授之。

另有对于中朝以降能够得于世道称许的贤流,如刘琨、李矩、邵续并南渡之后的卞壸、刘超等人,因无遗功于后,也就不再以名爵追封,但也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而加以追缅,载事述德。

这其中,皇帝陛下比较遗憾的便是王导。从私心而言,沈哲子对于王导并无偏见,而且也充分认可在南渡之初王导能够弥合南北人心分裂而做出的功绩。

但是台省几番批斗琅琊王氏,且王氏其他族人也的确罪有应得。不过若只将王导单拎出来加以表彰,则也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因是原本所保留的王导传嗣便给裁去,只是着令地方为王导营修坟茔,并立二十户人家守陵。

从这一点而言,王导也算是一个最特殊的待遇。因为在这一场封授大典中,无论是宗亲诸王,还是文武勋贵,凡所得授,俱都虚封,无一实邑,这也算是勇开先河。

之所以能够如此,一者在于社稷新定,籍户整理还未彻底完成。纵然原行台所控区域有着相对完整的户籍制度,但是河北大片新复领土却还没有完成籍户的整编。封授群臣,自然不可专封一地,也不好虚一半、实一半,索性俱都虚封。

二者则在于晋世殷鉴在前,诸王祸国所带来的惨痛教训实在太大。群臣都有一种强烈要制约新朝宗王权柄、势力的想法,同样的皇帝陛下也有制约勋贵实封泛滥滋长的需求,各有诉求,各有争取,索性各退一步。

由此所见,立国于典午朝后也并非全无好处,起码典午朝劣迹斑斑,能够让新朝伊始便以史为鉴,避开一些隐患雷区。

当然,要做到这种触及根本的改动,单凭政治上的互相妥协还是不够的,最起码底层观念上能够达成共识。

首先,皇帝陛下威望崇高,远远超过了近世累代汉胡霸主,自有一种乾纲独断的气魄,使人不敢轻试锋芒。

其次,永嘉之后大祸连绵,生民多亡出于外,诸夏受创之深乃是人尽皆知。特别在羯主石虎上位之后,对于河北民众的虐害变本加厉,元气大大亏空,南北生民数量骤减,这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梁建立在这种残破局面之下,如何尽快恢复社稷元气,使南北生民俱得安生,这是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与人口必须要高度集中于中枢掌控之中,这是关系到大梁国祚能否延续长久的根本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改前朝旧俗,文武勋贵节欲而助力社稷入治,这是在从此前大祸中走出不久的大梁君臣能够达成的共识。旧年神州沉沦、衣冠堕落那种惨剧,是在世之众谁都不愿再去经历一番的惨痛教训!

因是在疆土还未完全收复、社稷还未真正壮兴,国力还未攀至巅峰之前,穷争私利、强较一家一户之得失多寡,就是在蚕食目下已经取得的大好局面!

新梁群臣若无这种觉悟,纵能得享尊荣,不过昙花闪现。血泪教训,令人思之便觉遍体生寒,这也是群臣能够接受这一封授方案的底层共识。若是没有这样的共识与觉悟,那么则远不配在新的秩序下得居一席之地!

除了前述种种之外,大梁的爵禄制度还有一桩创新,那就是爵传代除,无勋不袭。

早在北伐终战之际,行台便开始着手推行勋功改革,并以谢尚主持策勋十二转的勋事改制。如今天下虽然还谈不上海晏河清,但新朝即立,自然也到了展示成果的时候。

策勋改制取代此前的甲功制为时不久,并不能涵盖北伐用事多年以来所积攒的军功武勋,但这并不妨碍朝廷将之确立一项新的制度。

未来的朝廷制度之下,策勋转功不仅仅只是作为一项计算前线军功的制度,也将成为名爵传承的重要标准。

眼下大梁新封名爵,虽然文武皆有,但按照爵传代除的标准,只有当下这一代能够享受名爵。而想要将名爵顺利的传承给后代子孙,那么就需要计算其人功勋多少。

勋功十转以上,可以保证原爵传给后代而不降袭。递减两转,则降袭一等。换言之除了身有勋功的武将,类似文臣得授名爵,基本上也就只能维系这一代,而下一代没有勋功抬级,则就能直接除爵。

当然这样一来,对于一些的确不擅武功而又确有大功的文臣而言略有残酷。因是朝廷才又加了两级爵位,子爵和男爵,但这两级能够享受到的爵禄已经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主要还是为了荫护功臣后人,同时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缓冲与几乎去奋斗,再复家声。

而一个武臣,若能代代保证能够策勋十转以上,那么递降袭爵的限制对他们而言几乎不存在,代代都可享受荣宠,与国同休。

这一勋转制度的确立,极大加强了勋功的含金量,也能让梁朝尚武之风得以更长久的维系下去。毕竟就连皇帝若是后代子孙不能治国得力,都要面对社稷倾覆、身死国灭的危险,武勋人家又怎么能够奢望一代建功便可累世享用不尽?

而循于政途积进的臣子们也无须抱怨,武将建功所要承担的风险与付出的成本远远不是他们能比的。

由于封授大典所涉人数众多,用的时间也很长,一系列程序走下来,已经逼近年关,而且还有大量底层士卒的福利需要及时发放。因此同样重要的台省章制改革,便被顺延到了新年之后再继续进行。

新皇登基,改元建制,封授群臣,大犒士民。诸多典礼集中于启泰十年余后一点时光,在这革旧布新的新年之际,整个河洛之间也是一片欢腾,士庶咸乐。

而在年前这最后一点时间里,皇帝陛下也针对王师系统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革。原本的行台六军,正式确立为新朝禁卫六军,由天子直统,各军将主加都督号,或值宿于内,或征伐于外,俱由天子决断。

除此之外,各方军伍仍须举荐士伍贤良勇力,并成精军六万为驻洛禁卫,并为六军后补。

同时,多达数十万的王师军队,各依边务督镇划为八大军区,各军区将主号为大都督,专职征讨。大都督下并设军司使掌管征兵练新事宜,军务使掌管钱粮器械,勋务使司职计勋犒慰,三使俱由台中委派,并助大都督镇边定乱讨逆扬威。

原治中各军府府事肃整,专督军屯、制械、征练、给役等事宜,唯各军区用事大小而调度输送兵员、粮械,不再参与一线作战。

同时台城兵部下设止戈司,并于诸州县悉设分署,主持老卒卸甲归耕、力士夸功桑梓、年节慰问兵属等事宜。

当然,诸种改制也只是大概框定,至于真正推行改革,还是要延后到新的大业元年。届时,荆州军镇将被纳入第一批的改制中,一旦改制完成则西南诸军齐出,力求一战而灭成汉,收复蜀中!

作者感言

衣冠正伦

衣冠正伦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