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 干宋

点击收藏后,可收藏每本书籍,个人中心收藏里查看

第四百五十八章 李存:儿子,朕以你为荣

干宋 任鸟飞 4273 2024-05-23 15:25:44

……

毫无疑问,如果现在就死去,不仅完成中国传统的大一统,还彻底收复了东北地区、箕地、安南、占城等地,搞出大航海时代发现了皇子大陆这块新大陆,开启了工业革命,创造了大量影响世界进程的科技,推广了玉米、红薯、土豆等高产量农作物的种植,促进了杂交水稻的诞生,推广了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技术,使得民众可以丰衣足食,大力推广海上贸易,使得大乾王朝的经济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政通人和,使民众对朝廷有信心,还创造了一个在军事上无敌的王朝,增强了民族自信心的李存,肯定会是一个千古一帝,完完全全有资格跟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比肩,连宋太祖赵匡胤都不配跟李存相提并论。

而历史上的很多皇帝,都是因为活得太久,而变成了老糊涂,甚至是变成了昏君。

长命百岁是自古以来所有人的追求,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过花甲已算是高寿,活到九十九只能是期望,尤其是在这个时代。

虽然人们都希望自己长寿,但是事实证明,有时候活得太久,也不是啥好事,尤其对那些位高权重的皇帝而言。

皇帝君临天下,手握生杀大权,慢慢年事增高,往往就开始怠政、享乐。

这样的事情忠臣所不能容忍的,但是奸臣则非常喜欢,所以随之而来的是忠臣外流,大量奸臣、小人挤入朝堂,直接导致整个朝廷乌烟瘴气,而后就是国运中道而衰。

最典型的还是打造出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在发动唐隆之变、先天之变后掌握大唐朝廷实权后,开始任用姚崇、宋璟等一系列能臣励精图治,继贞观之治后打造出来了开元盛世,国家的强盛赢来海内外的赞誉。

在一片赞誉声中,李隆基志得意满,开始忘乎所以,逐渐骄奢淫逸,失去了早年虚心纳谏的耐心,于是李林甫、杨国忠等开始进入朝廷,而随着杨玉环的入宫,更加加速了李隆基怠政的程度。

后来,李隆基任用的杨国忠和宠信的安禄山又是一对活宝,互相看不顺眼,在李隆基的放纵之下,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也就此在杨玉环的温柔乡中消弭无形,接下来就是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乱象。

除了李隆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和他相似甚至几乎完全一样的皇帝也为数不少。

这些皇帝的共同点就是活得太久,他们前期励精图治,后期奢靡无度,身死国灭者有之,国运中道而衰者有之。

譬如,南梁萧衍,他本来是南齐的偏远宗室,后来发动兵变夺权,刚刚上任的他一样勤恳处理正事,任用贤明,一扫南齐颓废气象,但是他在位四十八年,随着国事安定,他开始迷恋佛教,多次舍身出家。

而萧衍每一次出家,都要大臣花费巨款赎身。

后来,萧衍又因老糊涂,而收下了逃来南梁的羯人侯景。

收下侯景之后,萧衍又因为侯景是羯人而不信任侯景,最终导致侯景再次反叛,率军攻入建康,俘虏萧衍,最后活活饿死萧衍,南梁也很快灭亡。

还有乾隆,活了八十九岁,早年他也是勤恳亲政,国事上绝对没有啥大过,平准噶尔、大小金川等等都是实打实的大功,但是中期以后随着四海无事,他也不免流俗,逐渐由励精图治变为挥霍无度。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乾隆四十年后,和珅的发迹。

和珅的出现直接让原本氛围还不错的清朝朝廷一片乌烟瘴气,大臣党同伐异,互相攻击。

然而因为和珅优秀的理财能力让乾隆省事不少,乾隆对和珅的依赖越来越重。

而和珅回报乾隆的就是中饱私囊,终于成为第一大贪。

乾隆和和珅都死后,清朝国运迅速急转直下。

由此一看,似乎李存现在就死了,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可问题是,李存现在不仅身体健康屁病没有,还能夜驭五七女而不累,身体好得简直比那些十七八岁的壮小伙还要强出一大截,怎么看,都不像短期就会死掉的样子。

自杀?

那李存可能会被穿越圈笑掉大牙。

关键,李存目前所取得的成就虽然也还不错,但别说是跟那些穿越圈的哥们相比了,就是跟历史上的一些猛人、强人都比不了。

这么说吧。

草原李存收复了吗?

西夏李存收复了吗?

吐蕃李存收复了吗?

大理李存收复了吗?

西域李存收复了吗?

别说跟历史上打下了当时已知世界一半的铁木真及其子孙相比了,李存甚至连历史上国内的大多数大一统王朝都比不了。

老实说,如今的大乾王朝,估计也就能吊打一下没有完成过大一统的赵宋王朝,略微越过秦、晋、隋三个王朝而已。

——当然,这没有算上皇子大陆,算上的话,也就元朝的版图可以比大乾王朝大了。

而如果不算皇子大陆,汉、唐、元、明、清的版图,大乾王朝哪一个能真正比得过?

而且,千万别忘了,这个世界可不只有中国这不到一成的疆土,外面还有更广阔的疆域。

关键的关键,李存生出来了这么多儿孙,不将他们全都安置好了,你让李存怎么安心退休等死?

所以,李存痛痛快快的在自己的后宫中玩了差不多一整年时间以后,李存慢慢的又将精力放回到了政务之上。

李存之所以再次出山,主要是因为,李存发现,在李标的主持之下,大乾王朝灭西夏一事,进展得非常缓慢。

公平的说,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挺多的:

像,乾军需要做前期准备工作,像是调兵,像是准备粮草辎重武器装备,又像是往横山地区铺建铁路,等等……

像,西夏方面的外交搞得不错,见大乾王朝要伐西夏了,西夏方面一边积极备战,一边多次遣使向大乾王朝表示西夏愿意成为大乾王朝的藩属国永不叛变,同时还给大乾王朝各种进贡,单单是西夏美人,就给李存进献了三百个,除此之外,西夏的细作还大量收买大乾王朝的大臣游说李标不要攻打西夏。

像,大乾王朝的很多文官都反对大乾王朝对西夏用兵,在他们看来,大乾王朝已经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西夏已经不可能成为大乾王朝的威胁了,实在没必要对西夏赶尽杀绝,可以留着西夏让西夏帮大乾王朝抵御草原上的胡人和西南的吐蕃人以及西域诸国。还有,此战不开,大乾王朝就肯定获得了胜利,而开了此战,万一大乾王朝打输了,那么势必会伤到大乾王朝的国威,反而让西夏脱离大乾王朝的掌控,就像当初的赵宋王朝一样。

像,李标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治理大乾王朝上,而没有太将消灭西夏为大乾王朝开疆拓土一事放在心上。

又像,经历了两年战争的李标,似乎不太喜欢战争,当然,这也是因为,尽管李存一直在教导李标,但还是李标受到了很多儒家思想的影响,从内心深处比较崇尚仁政。

总之,自从伐西夏的战略战策制定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年时间,却毫无进展可言,甚至直到现在,大乾王朝都还没有跟西夏正式开战。

对此,李存其实一直都很清楚。

毕竟,大梁氏、小梁氏、李察哥的独女李氏以及西夏最近给李存进献的美人全都在向李存吹枕边风,李存哪能不知道西夏一直在求放过?

关键,李存虽然让李标打理朝政,可这并不意味着李存就什么都管了,做一个甩手掌柜,事实恰恰相反,这段时间李存盯得比以往任何一段时间都紧——这段时间也是武德司、亲军都卫府和军情处最忙的一段时间,因为他们不仅要紧紧地盯着李标的一举一动,还要紧紧地监视大乾王朝的所有大臣和将领的一举一动。

李存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只是因为李存想看看,李标到底会怎么处理这些他将来还有可能会经历的事,再加上,李存也不想这么快就一边将朝政交给李标打理、一边对李标的施政方针指手画脚。

当然,这个前提也是,一切都尽在李存的掌握中。

结果,李标执政以后,主抓官员的玩忽职守之风,李标首先从自己做起,勤于政事,每天都一大早就来给李存请安,然后就去批阅奏章,召见大臣商量政务。对于拖拉延搁的现象严斥不贷。不久前,李标的次子出世,内阁考虑到李标肯定正高兴,怕送奏章影响李标的心情,李标知道后就对这种做法进行了严厉的斥责。李标还多次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

而经济上,教育上,民生上,李标全都严格按照李存制定的路线进行,没有任何改革的倾向。

总结一下,李存对李标的评价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指望他开疆拓土消灭草原诸部、消灭西夏、消灭吐蕃、消灭大理、消灭西域继续壮大大乾王朝,可能性不大。

所以,李存离开了温柔乡,亲自接回伐西夏一事。

不过李存也没有批评李标,打击李标的威望和自信心,而是将吴玠和陈遘给叫回来训斥了一顿。

吴玠和陈遘很委屈,朝廷迟迟不让他们动手,没有调兵权的他们哪敢私自出兵?

事实上,吴玠和陈遘已经不知给朝廷上了多少道奏章,催促朝廷尽快开战,还明确表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可朝廷对于开战时间总是一拖再拖,对于前线的事物也事无巨细总想插手,甚至就连他们跟李存已经制定好的战略战策都想从新讨论。

吴玠和陈遘没办法,只能绕过朝廷给李存上奏章,还让他们在李存后宫中的女儿也去给李存吹枕边风,让李存出来管管那些主和的大臣——吴玠和陈遘没敢让李存管李标,只能委婉地跟李存抱怨朝中的某些大臣阻碍他们伐西夏。

这其实也是李存出来亲自指挥伐西夏的原因之一。

被李存象征性的训斥两句,为未来的大乾皇帝背口小黑锅,就能换来他们的政治报复正常进行,吴玠和陈遘当然欣然接受了。

让吴玠和陈遘欣喜的是,刚一训斥完他们,李存就当即降下圣旨,责令他们伺机开战,不用上报,前线战事涉及任何部门、任何人,都必须立即全力配合,不得有误,否则从重从严处罚。

李存的圣旨说得明明白白,那就是将伐西夏一事再度交回给吴玠和陈遘等前线的统帅和总指挥,连什么时候向西夏开战都让吴玠和陈遘他们回去自己商量,任何人、任何部门都不仅不得干涉吴玠和陈遘他们伐西夏,还必须全都给吴玠和陈遘他们开绿灯。

吴玠和陈遘顿时就通体舒畅,心想要么李存是千古一帝呢,李标就是再有贤名,也跟李存完全无法相比。

当然,也有那些不开眼的,仗着李存从不惩罚言官,力劝李存慎重开战,说西夏已经完全向大乾王朝臣服,大乾王朝已经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西夏已经不能成为大乾王朝的威胁云云,也就是将对付李标的那一套用到了李存身上。

只可惜,李存不是李标,根本就不会被这些不想大乾王朝跟西夏开始的文官给唬住,他们的这套说辞对李存半点作用都没有。

结果就是,李存很耐心的听完一众主和派文官的进言了之后,二话没说,就来了一句:“朕心已决,都退下罢。”然后就将这些主和派的文官给打发了。

这些主和派的文官也知道,李存不是李标,李存虽然平时也虚心纳谏,但要是李存下定了决心做某件事,就绝不是任何人能阻止得了的。

加上,李存从来都没有错过。

这些主和派大臣也不自信他们自己是对的。

至于那些收了西夏使臣好处的大臣,在李存那双仿佛洞悉一切的双眼之下,连个屁都不敢放。

于是,被主战派和主和派吵得连大主意都不敢拿的李标,用了小一年时间都没能推行的伐西夏一事,李存三言两语就开始执行了。

等到所有大臣都退下,养心殿中只剩下李存和李标父子俩的时候。

李标主动说起:“叫父皇失望了,儿臣知晓,父皇一直未出手,便是想看儿臣如何做此决定,可儿臣常听,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而不敢冒然开战。”

听了李标的解释,李标由衷地说:“你生性稳重是好事,不喜欢战争,亦是好事,不然,朕还忧心你好大喜功,而致我大乾于万劫不复之地。”

李存又说:“你能在我大乾如此兵强马壮之时,为了大乾稳定和发展,为了与民众休养生息,而不愿开战,朕以你为荣,你将来定然会是一个好皇帝。”

听李存这么说,李标暗松了一口气。

其实,真是因为清楚开启战端的凶险,李标才迟迟不敢做这个决定的,毕竟,那些文官说得其实也很有道理,而在结果出来之前,谁又敢说,对西夏开战就一定对呢?

李存也没有说假话,慎重一点的皇帝,确实不容易将王朝带入深渊中。

最好的例子就是赵佶。

要是赵佶不那么好大喜功,能够慎重一些,赵宋王朝兴许就不会灭亡了。

所以,李存对于李标的选择,不能说满意,但也能接受。

就像李存所说的那样,自己的继任者,是一个守成的仁君,对于巩固他们李乾的统治,其实帮助很大,像刘邦的继任者汉惠帝刘盈,为政宽仁,在位期间,制定和推行了有利于西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措施,在经济方面,继续推行与民休息政策,才有了西汉王朝二百一十年的江山,甚至才有了汉人这个民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至于打江山为大乾王朝开疆拓土的事,还是让李存来干吧,毕竟李存的宝刀还未老!!!

……

作者感言

任鸟飞

任鸟飞

此作者暂时没有公告!

目录
目录
设置
阅读设置
弹幕
弹幕设置
手机
手机阅读
书架
加入书架
书页
返回书页
反馈
反馈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