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本是西汉都城,虽已在三百多年前便已因王莽纂汉导致的战乱而残破,经过数百年的建设之后,仍是东汉中一大城池。
在长安的城门处,百姓们熙熙攘攘地走着,入城出城者络绎不绝,看上去和往日没什么不同。
镇守长安的是董卓爱将李傕和樊稠。因听说西凉韩遂会合了马腾的儿子马超,打出了废帝刘辩的旗号,带上数万羌兵,正在由西向东朝长安进军,因此董卓急派李傕樊稠领兵来守住长安,以防动摇自己的根本之地。
此时,马超的父亲西凉太守马腾却在长安、洛阳以东,率二万西凉军与关东诸侯会盟,各镇诸侯合兵一处,声言要勤王讨董,正在向虎牢关行进。
阳光灿烂,照耀在长安城的西门上。这里仍是原来那几名老兵在懒洋洋地盘查行人,李傕、樊稠自来长安之后,并没有在城门增加守卫,仍然保持着原有的防卫不变。
一股烟尘自远方升起,好像是有军队在向长安进发。一个老兵看到了,慌忙告知同伴,跑进城内,拉起了吊桥。
一股骑兵出现在长方西方,人数约有三四千人,正在狼狈地打马狂奔,许多人都盔甲不整,似是刚经历了一场苦斗。他们骑到长安的护城河边,大声叫嚷着,要城中士兵放下吊桥。
一名顶盔贯甲、帽系红缨的中年将官走上城头,大声喝道:“你们是什么人?”
骑兵中产生一股骚动,一个骑手自队列中走出,来到护城河边,大声叫道:“我们是牛中郎将的部下!”
城头那名将官定睛一看,笑道:“原来是你小子!胡赤儿,你还没死吗?”
带领这支骑兵的将领正是胡赤儿,他仰头望向城楼,拱手道:“樊将军,我这是死里逃生啊,差点就见不到你老人家的尊颜了!”
樊稠面色一变,问道:“怎么,是不是出什么事了?牛辅将军呢?”
胡赤儿布满风尘的黑脸上,流下了两行热泪,哽咽道:“中郎将大人被反贼杀了!我们也是拼了命才突围出来,好不容易才逃到了长安,来投奔你老人家了!”
樊稠皱眉道:“到底怎么回事?你给我说清楚了!”
胡赤儿正要开口,看了看四周,为难地道:“这里人多,樊将军是不是可以放我们进去说话?”
樊稠看了看这群败兵,挥手道:“放下吊桥,让胡校尉进来!”
胡赤儿面露喜色,忙招呼部下快些列队准备入城。看着转身下城的樊稠,他长出了一口气,在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诡秘的笑容。
他没有看到,在背对着他的樊稠脸上,也出现了一缕诡异的笑容,和他同样的不怀好意,冷笑两声,迈步向城楼下走去。
城上的士兵绞动轮盘,吊桥缓缓下落,放了一半,忽又停住。
胡赤儿心中焦躁,大声喊道:“不是要放吊桥吗,怎么又停下了?”
樊稠再度走上城头,微笑道:“奉太师令,现在是非常时期,不能随便放大兵进城,你要进来,可以自己来,你的部下都要留在城外!”
数千骑兵闻听此言,都大声鼓噪起来,乱纷纷地骂道:“我们在前面浴血苦战,你们在后边享福,现在还不让我们进城吗?”
樊稠脸色一沉,大喝道:“大胆!难道你们要反抗命令么?”
一股杀气自他身上涌出,樊稠站在城头之上,威风凛凛,虎目瞪视着城下的骑兵,众骑兵立时鸦雀无声,不敢多言。
樊稠本也是一代名将,带领西州兵经历了多次大战,深受董卓倚重。胡赤儿见状忙拱手道:“将军,我只和亲兵进城,行不行?”
樊稠想了想,道:“好吧,你只能带一百人进来,剩下的,都给我滚到一里以外去!”
胡赤儿见他态度强硬,不敢再多说,向旁边一个被头盔遮住了大部分面容的骑兵看了一眼,见他微微点头,便仰头道:“遵命,请将军放下吊桥吧。”
樊稠却催着那三千多骑兵向西驰远,直到他们驰到一里外,才放下吊桥,让胡赤儿入城。
吊桥落下,众骑兵策马走上吊桥,向城中鱼贯而入。
胡赤儿走在队伍的中间,刚才那名骑兵催马靠近他的身边,垂首低声道:“胡赤儿,你做得很好,只要忠心耿耿地跟着我,以后少不了你的好处!”
胡赤儿身子一震,却怕被樊稠看出破绽,不敢扭头看他,只是低头道:“是,谢主公厚爱,胡赤儿一定誓死效命!”
得意的笑声自那骑兵遮掩严密的头盔中发出,他抬起头,望着坚固厚重的城墙,心中狠狠地道:“长安,老子来了!”
一百多骑兵很快便都进了城,吊桥忽然在他们背后拉了起来,胡赤儿回头一看,心中焦虑,低声道:“主公,他们这是在干什么,是不是有了防备?”
那骑兵沉声道:“不妨事,放轻松点,别露出破绽!”
胡赤儿无法可想,只得随众军前行。
迎面一支军马缓缓行来,胡赤儿抬头一看,见是樊稠正骑马走在那支骑兵前面,忙道:“樊将军,我的部下自战场上冲杀出来,一路跑到长安,都已经又饿又累,能不能让他们进城喝口水、喘口气?”
樊稠仰天大笑道:“胡赤儿,你这背主恶奴!还想喝水?老子让你刀头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