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紧缺,不仅仅是军队才有的问题。
严格说来,军队的物资还不算紧缺,至少官兵吃饭暂时还不成问题。在民间,物资紧缺的问题已经暴露了出来。
台海战争在盛夏打响,虽然各地加强了农业投入,但是夏秋两季的粮食生产仍然受到了不少影响。万幸的是,减产并不严重,基本上在合理范围之内。可是到了冬季,随着战争规模扩大,农作物生产就成问题了。
拿冬季的温室蔬菜来说,因为煤炭成为管制物资,要优先供应给电厂、钢铁厂等等重点单位,还得保证北方供暖,所以北方的温室大棚基本停产,加上南方再受冰冻灾害,两湖与江西、贵州等地的冻灾特别严重,蔬菜供应严重紧缺。
市场上,原本三四元一市斤的蔬菜,普遍涨到了十元以上。
这还是在重点供应的大城市,而在一些小县城,蔬菜基本上断供,就算有,普通老百姓也吃不起。
在一些偏远地区,别说蔬菜,连土豆都无法保证。
原因也很简单,土豆主产区在东北,而东北受战争影响,土豆严重减产。有些地方因为交通中断,就算生产出来,也只能烂在地里。
一定要说什么的话,这还在老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
作为社会主力人群,大部分年纪在三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经历过八十年代及其之前的物资紧张年代,有过一周只吃两顿肉的经历,还能适应较为艰苦的生活。
问题是,这还不是最艰难的时候。
开春之后,等到去年夏秋两季的粮食吃完,小麦还没有接穗,那才是真正的困难时期。
实际情况是,就算有足够的存粮熬过开春之后的粮荒,如果不能尽快扩大粮食产量,那么到明年冬天,恐怕就要遍地饿孚了。
到这个时候,别说打下去,不天下大乱才是怪事。
正是如此,得知日本即将参战的消息后,高层首先讨论的不是抗战问题,反正日本只能出兵东北,该怎么打就怎么打。
首先需要考虑的,绝对是粮食生产。
事实上,以中国的国土面积,肯定能够生产出足够多的粮食。别的不说,四川盆地的农田就能养活三亿人,即便除掉东北与江南,还有华北、关中、新疆的伊犁河谷、云南、湖广等几个大的产量区。
关键不是没有耕地,而是没有产粮的积极性。
虽然在战争爆发后,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大多返乡,增加了农业劳动力,而军队扩充抽走的劳动力不足以影响到粮食生产,但是回乡的农民工大多没有生产积极性,就算有也得首先填饱自己的肚皮。
以农民的眼光,更得把多余的粮食存起来,以备急需。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入冬之后,农村的生活反而比城市好得多,特别是在一些土地肥沃的地区,农民是家家有肉吃,而城市居民只能靠国家配发的粮食过日子。
在此之前,就有人提出到农村征粮。
征粮的理由也很充分,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征收粮食是应该的。
问题是,真能这么干嘛?
先别说派谁去征粮,首先就是农民愿不愿交粮。
如果按照以前的方式,即由国家粮企花钱从农民手里购买粮食,肯定没有多少农民愿意把多余的粮食卖出来。
事实上,在大量农民工返乡之后,农民家的余粮也不会多到哪里去。
在此之前,很多粮企就没有收到粮,就算提高价格,甚至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也没有多少农民愿意卖粮。
真要卖,还不如拿到城市里去卖,肯定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针对这个问题,又有人提出管制城市市场,不准农民进城卖粮。
显然,这也是在胡搞。
卖不卖粮是农民说了算,买不买粮是市民说了算,管制再严厉,也管不住肚皮。而且严厉的管制只会滋生黑市,严重打击政府威信。如果对此进行打压,除了激怒农民,还会激怒饿着肚皮的城市居民,两头不讨好。
不能管制,就只能强行征收。
在某些偏远地方,为了保证城市的粮食供应,确实有部分地方政府用了这一招,出动警察与武警部队,到农村强行征粮。虽然征粮的时候,政府给了粮款,至于给了多少,这就不好说了,但是由此闹出的事情,也着实让高层头痛。
入冬后不久,贵州遭受冻雨灾害,各地就开始强行征粮,结果在偏远山区连续爆发了几起农民集体组织起来抗证的事情,最后不得不出动军队镇压。虽然消息是封锁住了,而且闹得规模不是很大,但是长此下去,不出大事才怪。
这个时候,用内忧外患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聪明的人都知道,硬的那一套行不通。
就算能够在短期内解决问题,最终也会摧毁统治阶层赖以为生的基础。在敌人已经打进国门的情况下,这么做只是自取灭亡。
不能强行征粮,就只能想办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可是如何才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呢?
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办法,一个之前有人想过,却没人敢提的办法。
土地私有。
只有承认土地属于农民,而且世世代代属于农民,并且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才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当初不是提的打土豪、分田地吗?
只有让农民有了可以保护的对象,让他们保护属于自己的东西,并且愿意为此做出巨大努力,才能发动农民。
问题是,这个办法提出来了,却没有被立即采纳。
农民的土地私有了,城市居民的呢?
既然土地私有了,那么那些全民与集体所有的资产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一切都私有了,那么这个国家赖以为生的基本制度怎么办?
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连串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财产私有化,必然会影响到政治体制。
如果有个二三十年的时间,还可以慢慢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问题是在战争时期,这样的渐进式改革显然行不通,一下全部改过来,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对于已经风雨飘摇的中国来说,这绝对是无法承受的重创。
不被采纳,不等于问题就搁置起来了。
如果不能在开春之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顺利完成夏粮的播种工作,为秋粮生产打开基础,那么大限就只剩下一年了。
到时候,不需要外来入侵者,这个国家都会分崩离析。
因为这个问题确实迫在眉睫,所以连续几次高层会议,都在重点讨论。
推动改革的正是狄劭康等几个较为开明的领导人。实际上,提出改革方案的,也是这几个人。
可惜的是,阻挠改革的力量太强大了。
不管狄劭康的态度有多么强硬,几次集体表决中,由他提出来的改革方案都被否决,由管元山为首的反对派牢牢控制着高层会议。
当然,谁都知道管元山为什么要阻挠这个可以使中国获得重生机会的改革。
只要是改革,就会有变化,也就意味着有人会得到、有人会失去。推动改革的,自然是能够从改革中得到好处的,而阻挠改革的,自然是将在改革中失去利益的。
当然,战场上的战斗,不会因此而结束。
在此期间,美军投入第三个师,用三天时间占领了整个宁波市区。
一月二十一日,美军攻占宁波后的第三天,进抵绍兴。
这一天,美军第四个师,也就是被称为“大红一师”的第一装甲师上岸。同时上岸的还有台军的五个步兵旅。
按照帕特里奇的部署,台军将接管宁波,把三个美军师换下来。
关键还是第一装甲师。
在美军中,享有“第一”名头的部队并不多,而且个个是货真价实的王牌部队。
在此之前,第一陆战师已经在台海战争与登陆战役中有过出色表现,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王牌地位。
论战斗力,第一装甲师绝对在第一陆战师之上。
之前,“大红一师”的正式番号是第一机步师,台海战争爆发后,该师才按照美国陆军的改编计划,成为装甲师。
这绝不是换个番号那么简单,而是实力上的全面提升。
作为机步师,标准配制是一个装甲旅加两个步兵旅,最多在步兵旅加入一个装甲营,第二机步师与第三机步师都是如此。而作为装甲师,标准配制是两个装甲旅加一个步兵旅,而且步兵旅至少有两个装甲营。当然,如果再升一级,成为坦克师的话,则是一个坦克旅加两个装甲旅,战斗力更上一层楼。
因为装甲部队需要步兵配合,所以美军早就撤销了坦克师,装甲师就是最高编制。
第一装甲师上岸,意味着美军即将发起大规模进攻。攻打绍兴是必然的,只是重点肯定在杭州。
这也没什么奇怪的,宁波会战,陈必时把附近的部队都派了过去。
剩下的,也被他抽调去加强杭州的防御。
也就是说,陈必时就没有打算在绍兴死守。
宁波守不住,绍兴也守不住,还不如把本来就不太充足的部队放在杭州,在这座超级大城市里与美军好好干上一场。
如此一来,在到达杭州之前,美军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当然,随着宁波失守,绍兴岌岌可危,美军已经在战场上取得突破,打开了局面,全面进攻只是迟早的事情。
接下来要打的杭州会战,肯定比宁波会战惨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