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今安置下来的百姓,待遇也不错。
一方面是何夕希望这里能留住人,于是对这里有专门的补贴,几乎上没有赋税,甚至还能为百户做工,放粮食。另外一方面,对土地放得很宽,只要能耕种,这地就是自己的人。
而且运河也解决了一些灌溉问题。
东北地区本质上是不缺水的。更不要说,运河里的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辽河里的水,一个松花江里的水。辽河里的水暂时不提,单单说松花江里的水,因为运河截取的地方,还算是松花江上游,更多是长白山雪水融化的水。也就是这水与中原乃至南方的一些河流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在中原还有南方,冬天与春天,是最干旱的时候。毕竟很多地方种两季,春天水量大不大,就直接影响收成。但这里不一样。整个东北都是种一季的。而春天也正是雪水融化的时候,水量充沛,引运河的水灌溉,一点也不影响航运。
当然了,而今运河两岸的土地并不多,如果有更多的土地,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就是另外的事情了。最少而今不影响。
再加上,蒙古老者虽然脱离的木华黎家族,但是木华黎家族作为百家世家。一直能维系人心。也是有一些东西的。刚刚投降大明的时候,是木华黎家族最窘迫的时候,这种窘迫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东北的时候,纳哈出已经有一些山穷水尽了。否则也不会那么轻易的投降。另外一方面,却是投降之后,有常茂这一出,纳哈出内心紧张的要死。不惜一切疏通关系。
怎么疏通?
自然是用钱。
将积蓄几乎挥霍干净了。但是即便如此,在安置蒙古老者的时候,哈刺不花。还是咬咬牙给一笔粮食的。在老者死讯传来。那个时候哈刺不花已经有了忠州伯的爵位,纳哈出也有海西侯的爵位。木华黎家族在新朝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位置,算是勋贵中的一员了。
哈刺不花做事更是大方,给老者一笔丧金,甚至给张宗德留下一个名刺,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去找忠州伯。
哈刺不花这样做,自然不仅仅为了一个人。而是给活人看的。毕竟,哈刺不花在战场上得到蓝玉与傅友德重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木华黎家族这五部人马,虽然改头换面,到底是当今的蒙古精锐。有底子在,稍稍整顿。或许比不上叶旺留下的老底子,沈阳三卫。但比一些寻常卫所军要强,而且大明精锐从来不少。
但问题是,任何一支精锐都是有主的。
折损太多,会有麻烦的。当然了,蓝玉与傅友德不怕这麻烦的。但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木华黎家族的精锐,折损了也不会有人找麻烦。甚至不管是纳哈出与两个儿子,都乐见其成。
这也是他们的投名状,必须用鲜血写就对大明的忠诚。才能从大元开国勋臣家族变成大明的海西侯一脉。
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拉拢人心。
正因为这个原因,张宗德用这一笔钱才开了这个店铺,当然了,在这里开店的成本也很低。街道上的房子,都是自己建造的,几百户的军户加民户,在后世就是一个小村子,即便在后世很长一时间,农村修建房子,只需准备好材料,大家互相帮助。
最少到现在,卫所里也没有想征收什么商税。
张宗德只需要修建房屋的材料成本,进货成本就行了。至于农忙时节,关了店,去种地的。
而且开这个店,也是有一些好处的。
而今百户所中小孩子还少,毕竟才新建的卫所,即便军官之中已经有孩子,也不会让小孩子跟着过来,至于,安置这里的百姓,大多都是跟随纳哈出的汉民。在赛外死亡率很高,小孩与老人是最容易死亡的。
估计几年之后,张宗德都要开私塾了。
即便而今,他也代写书信,更是这里的百户很熟悉。
无他,读书人,在什么地方都会受到尊重。特别是在这里,正儿八经的读书人一个也没有,百户与副百户以及下面的军官们。估计也有百户识字,下面的军官们识字的少之又少。
张宗德虽然仅仅跟随父母读过一些书。但是在这里已经很受尊重的。大家都叫他小秀才。
再加上往来客商,有些也是需要笔墨纸砚之类的。虽然赚不了太多。但也能维持。
何夕自然不知道,这其中的种种,也不知道这种时代变化,对普通的人影响。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这个张宗德,或许死在塞外了。根本没有以后。或许是如而今留在大明,而他的户籍,不应该在辽东,而是北平。更或者,作为木华黎家族的一部分,迁徙云南。最终成为云南人。
虽然不知道,历史上的张宗德有怎么样的际遇。但是就张宗德个人而言,他现在的位置最有前途。因为辽松运河,会因为东北的开发。会越来越繁华,甚至将来这里,会形成一个与大运河一样的经济带,也说不定。
到那个时候,张宗德这里不值钱的房子,不知道会值多少钱。更不要说,张宗德作为读书人,在这种大变革之中,会遇到更多的机遇。甚至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燕王目光扫过书架,仅仅有几百本书。三百千,四书五经,诸子百家。这种最普通的,发行量最大的书籍。还有大明律,这些是官府主动印刷的。楚王忽然一笑,说道:“何弟,你来看。”
何夕过去一看,却是《何驸马集》。何夕翻开一看,果然这个何驸马是他。
里面记录了何夕很多文章,不过,纸张不好,里面印刷还有错字。何夕觉得有些影响观感。
一看就是私下印刷。
何夕从来没有给自己印刷过文集。虽然有人提出过这个想法。但是何夕否决了。毕竟在何夕看来,一个人印刷自己的文集,最少要到年纪大了,将近临将就木之时,才考虑对一生的总结。
但是何夕并非没有总结自己所学。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传播,影响更多的人。
不过,这些内容并不在文集之中。
何夕说道:“张宗德,你常常看这个?”
张宗德说道:“何大人的文思天马行空。发人所未发,又严丝合缝,前后承接,没有一处可供推敲之处。草民敬仰已久。这书不仅仅我喜欢看,听说中原之地,已经蔚然成风。”
听张宗德这话,就知道张宗德是真看了。何夕与当代文人最大的区别,就是逻辑性特别强。
燕王说道:“看得出来,毕竟,这些人鼻子最灵了,如果不是卖的好,也不会印刷。”
燕王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这版本一看,就是民间印刷的。民间印刷,自然是利益驱动。如果需求量少,一般都是手抄本。只有需求量大的时候,才有这种印刷本。毕竟印刷也是需要成本的。
何夕也觉得欣慰,他一个人又能做什么事情。唯有一大批接受他思想的人,才能将整个大明扭转到他自己想要的方向。
何夕说道:“这书乱七八糟,其中很多地方都错。来人,去我船上,拿营口大学堂的教材,与沈阳工理的教材各一套。”
“是。”立即有人答应了。匆匆出去。不过一会儿功夫,就有人抱着一箱子书过来了。
两个学堂几十门课程。这些书还算少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