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与丁显有很多心思,自然当着这么多人面告诉傅友德。必须让丁显私下转达。
军事上做出安排之后,事情并不会这么简单的结束。
方孝孺说道:“陛下,天下多年不开恩科,臣请将恩科调到今天,就今年下半年,并斟酌多取一些名额,以纳天下名士。”
朱允炆说道:“诸位以为如何?”
韩国公李祺想说什么,但是最后也只能微微一叹。
说实话,韩国公本来就知道朱允炆是什么意思。
对于科举的讨论,并不是第一次了。
其实,虽然没有了科举,但是大明朝廷的县学,府学,国子监整个体系还是存在的。其中秀才,举人这样的名头上虽然没有,但是生员这个名头还是有的。
所谓生员,就是县学,府学,还有国子监的学生。与他们有没有秀才举人这些功名没有关系。
朱元璋给予免税优待政策。只是当朱元璋知道,他给出免税政策,被后世的蛀虫们从一条缝。每人不过几亩田而已,最后变成大厦之崩,几乎所有的生员都不纳税。
所以,朱元璋增加了生员一些补助,但减去了优免这一项政策。毕竟,有何夕在,大明朝廷财政整体运行良好。所以,不在乎这些一些格外支出。
但是在几次讨论之后,秀才举人贡生等读书人的优待政策加强了,赋税徭役优免政策全部回来不说,还变本加厉。
而本来,科举一般在春天,所谓之春闱是也。
今天,先举行秀才,举人的考试,选出秀才举人明年来参加春闱。但是而今方孝孺的意思是,今年秋天就选拔出进士。方孝孺这个举动是很明显的收买人心,并增加进士名额。就是给天下一个人信号。
当今重文。
从而冲抵前线战败的影响。
这样做好不好?
李祺一时间难以判断,但是有一点确实很清楚的。那就是这会大大增加以方孝孺为首的儒臣力量,形成一个崭新的风向,这对韩国公李祺是不利的。
但是李祺能说什么?
说一千到一万,唐胜宗败了。
败得如此之惨,几乎丢了半个山东,他在朝廷上说话,也是没有底气的。
韩国公李祺不说话,其他人自然没有人说话。
于是这一件事情朱允炆就定下来,定下来这一件事情,朱允炆也松了一口气。
虽然,朱允炆知道这一件事情有利有弊,但是而今朱允炆,最担心并不是此事的利弊,而是北方战事,毕竟,禹县之败,给朱允炆的冲击并不小,朱允炆感受到了朱雄英的威胁。
所以,他要选出来的进士,不是看这些进士才华如何?而是可靠。
科举制度,以天子门生的方式,给了进士们一步登天的机会,同时,也让这些进士与皇帝深度捆绑。朱允炆就想将这些进士放在北方战线最关键的位置上,不求别的,只求可靠。
在朱允炆想来,如果山东府县长官,全部忠心耿耿,即便北边偶得一胜,也不至于一溃千里。
而南京所拥有的资源力气,十倍于北京。这种情况,只要下面的人可靠,即便是用最笨的办法,堆也堆死北军了。
所以,用人忠心最重要。紧急之间,有一批忠心的人才,也是很好的。谁不知道,北方根本没有开科举的意思。他们这些进士,也就在南边才有,到了北方就不好说了。自然不会投敌。至于其他的事情,将来再说。
这两件事情定下来之后。
下面的议事就进入琐事时间。不必细表。毕竟虽然辽东,北京,已经不是南京所有,战火已经烧到了山东河南。但是大明并不仅仅有北方,还有其他地方的事情。
这一段时间,朱允炆也不敢轻易换地方官员,否则,某一个人被驴踢了,起来早饭怎么办?
但是朱允炆自然不是什么也没有做,而今他就在完成,除却北京占据地盘外,其他地方的人事整合。升也好,降也好。不求能达到洪武年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但最少能调动地方人力物力。以应对战争。
……
朝廷的事情,只有徐达想知道。没有徐达不知道的。
而唐胜宗写给朝廷的奏疏,以及朝廷给韩国公,傅友德写得私信,不知道怎么得也到了徐达手中。
徐达看完之后,沉思良久,将三个儿子叫到了书房之中。
徐达的书房,三个儿子都很少进来。
此刻进来之后,才发现整个书房之中到处充斥着卷轴,而在书房最中间,有一个蒙着白布的桌子,上面起伏不定,也不知道下面是什么?
徐达坐在轮椅上,本来有一个仆役推着,但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接过轮椅,打发走徐达身后的仆役。
此刻的徐达满头白发,斜靠在轮椅上,已经是夏天了,身上依旧盖着一个绒毯,时不时咳嗽两声,徐辉祖看了,忍不住有些黯然。徐达本来就病恹恹的,而朱元璋死后不安宁,更是给徐达一个沉重的打击。
说徐达对朱元璋也不是没有怨言的,毕竟嘴唇与牙齿也不是没有磕磕碰碰的时候,更何况,军中第一人与多疑的皇帝。
只是,徐达与朱元璋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走到现在,恩也罢,怨也罢,在朱元璋死后,全部变成了哀思。徐达觉得自己有义务给朱元璋处理好身后事,就好像徐达觉得,如果他先死了,朱元璋一定会安排好自己的子女一样。
但是他真老了,什么也做不了。
这种感觉,让本来身体就不大好的徐达,更有些承受不住。
最近老的很快。甚至徐达觉得自己不过在等死。如果一个人在世上,面对想做的事情又做不了,生与死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对他这样的大英雄大豪杰,尤其是这样。
徐达已经将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好了。棺木,金丝楠木,陵墓,朱元璋给他存在了,就在孝陵边上。徐达也去看了,与孝陵的墓道,也就几步远,到了地下老兄弟还能串串门。
安排好这一切,徐达似乎对什么事情都失去了兴趣了,连子女都少见。见这些人做什么?
老二徐膺绪,庸人一个,这样的人如果不是他徐达的儿子,他徐达连正眼都不给一个。奈何,自己的种没有办法。贤也是我儿,愚也是我儿,能怎么办?
不过,庸人也好安排。老二知道自己能力有限,倒是老实听话。徐达已经给他做好安排了,将来到某个卫所做世袭指挥使便是了。大富大贵给不了。但是最少三辈子内,富贵相传,是没有问题。再远就要看子孙的福气了。
老大徐辉祖是他最得意的儿子,为人正直,对大明最忠心的那种,他老子对朱元璋都没有那么忠心,他倒是最忠心,还好那朱允炆在传位诏书上有一些问题,让徐辉祖有些犹疑。否则,他这个时候,定然去请战了。
这让徐达很无奈。同时,老大也是最孝顺的。
徐达觉得,自己死后,后世大概也觉得自己是忠臣,但是他自己暗地里有多少思量,只有他自己知道,特别是老大张口闭口世受国恩,让徐达愤怒之极,却无可奈何,他总不能将他与朱元璋之间的龌龊算计,全部告诉孩子吧。
朱重八都死,自己还说他坏话,太不仗义了。更不要说,朱重八心狠手辣,对谁都多个心眼,但徐达也理解,谁在那个位置上都是那样的。更不要说,朱重八再心狠手辣,甚至徐达估计,朱重八在心中思忖过很多次杀自己。
但是最后还是没有下手不是?